
东北证券:4月以来,美元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美元指数从93以上的高位回落至90以下。与此同时,人民币则相应升值。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存在必要性和可能性。
【东北宏观沈新凤/尤春野】海外宏观周度观察:人民币存在中长期升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月以来,美元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美元指数从93以上的高位回落至90以下。与此同时,人民币则相应升值。 我们认为近期美元贬值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美国通胀压力不断积累,进而压制汇率的表现;二是市场对今年美国经济的相对优势已经较充分计价,而未来美国财政刺激退坡可能把优势转变为劣势;三是美联储的偏鸽言论也遏制了美元指数的上升势头。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存在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来看, 首先,目前中国面临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人民币升值或是对抗输入性通胀的较好手段。 其次,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冲击不是当前主要矛盾,通过人民币升值将价格压力从进口端被动传导至出口端,我们认为更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平衡。 再次,如果考虑到中美关系、美方对缩小贸易逆差和人民币升值的诉求、中国对美进口承诺等因素,人民币升值的必要性则更大。
可能性来看, 首先,防疫的成功使得中国经济去年和今年的综合表现明显优于其他主要国家,而且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即将面临的“财政悬崖”,中国经济将表现更加平稳,这将是人民币汇率的强力支撑。 其次,中国的通胀压力也相对更小,这有助于维持人民币的购买力,稳定人民币汇率。
所以,中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有望升值,而 中国央行即使不有意推动汇率升值,也大概率不会压制升值趋势。当然值得关注的风险是,美联储一旦开始采取缩减购债等货币紧缩操作,则美元可能走强,而人民币则受到压制。不过我们认为这一风险不会大。
美国5月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双双创历史性高,反映出美国经济重启继续推动全面复苏。美国4月成屋销售环比继续下降,可能是因为房屋库存的快速下降限制了居民的购买。欧元区制造业与服务业PMI也超市场预期,目前欧元区各地疫苗接种速度加快,并容许解除部分防疫限制措施带动经济发展。在疫情快速普及和防疫措施部分解除的影响下,英国PMI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走高,通胀也较快上行。
美联储发布4月纪要显示,多位官员认为,如果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在即将召开的会议上“某个时候”开始讨论缩减购债规模是合适的。 我们认为美联储4月纪要重提缩减购债及市场表现反映出两个问题: 一是表明讨论缩减购债的时点不再遥远,我们在《美联储可能于年中讨论缩减购债》的报告中就已指出这一点。我们仍然认为7月左右可能开始讨论这一话题,而实施的时间点可能在明年年初。 二是市场对缩减购债的反应逐步平淡,由于美联储与市场沟通较为充分,预期管理较成功,所以本次缩减购债应不会对市场造成很大冲击。
风险提示:美联储过快紧缩货币政策。